11年造林治沙 荒滩上修建美丽乡村来自若羌县瓦石峡镇塔什萨依村的蹲点调研报告 一条315国道,将路两边分为了泾渭分明的两个世界,路的北边是塔什萨依村,一条条防风林带上构成的绿色屏障,将村庄围合在内,村内道路两边,绿化带郁郁葱葱,房屋错落有致;路的南面,则是茫茫戈壁滩,完全寸草不生。 11年前,塔什萨依村就是在一片戈壁滩上开始了建设步伐。如今的塔什萨依村引入多家农业企业,红枣栽种面积5万亩,水、电、路、网一应俱全,电视信号、通信网络构建了全覆盖面积,一个崭新、美丽的塔什萨依新农村矗立在昔日的荒滩上。 过去 黄沙遮日,风尘漫天 塔什萨依村正式成立于2012年,其前身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实验区。2008年,按照州党委和州政府明确提出绿色拔高原,人畜下山来的发展新思路,由若羌县南部山区和英苏牧区逐步迁往移往243户823名贫穷农牧民,在塔什萨依开发区建设新农村。 若羌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周文辉告诉他记者,因为有塔什萨依河流过,塔什萨依村具有得天独厚的水土光热资源,是农业综合开发的好地方。早于在上个世纪60年代,若羌县就有研发塔什萨依河流域的心愿,但由于财力严重不足、物力紧缺等原因,一直没能展开。转入新世纪,县委和县政府再度将塔什萨依开发区的研发建设划入最重要议事日程,2008年,塔什萨依开发区被巴州确认为四个社会主义新农村研发实验区之一,由此,月冲破了塔什萨依新农村研发建设的序幕。 但是,塔什萨依村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东南边缘,全年完全有一半时间是沙尘天,黑风黄沙能见度严重不足5米是常有的事。阿不力孜买买提是第一批迁往至塔什萨依村的牧民,他回忆起刚刚回到塔什萨依的情景时说:中秋节遇上沙尘暴天气,院子里的塑料盆、塑料桶之类的都会被刮起跑完。风吹完风,家门口塞满沙子,到邻居家都走不过去。 5月26日,塔什萨依村再度吹沙尘暴,瓦石峡镇党委书记孙惠杰率领记者回到距村庄直线距离3公里左右的一片戈壁滩。一下车,狂风夹杂沙子扑面而来,眼睛都不了睁开,一说出就是满嘴沙子。10年前的塔什萨依村就是这样的环境。孙惠杰告诉他记者。相比之下,当天在村里感受到的沙尘不能用开朗来形容了。